搜狐财经访问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郑新立
农村最大的增长点是宅基地。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共计2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只有5万平方公里,宅基地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减少了好几亿,宅基地不但没有随之减少,反而还增长了。目前农村人口所占的建设用地(即宅基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三倍多,这造成了很大的土地资源浪费。
通过市场化改革,让进城落户的人有偿退出宅基地,退出的宅基地由村集体统一利用,比如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经营农家乐、农产品加工等,可盘活闲置用地。坚持“房住不炒”后,城市也有大量闲置资金找不到出路,如果流到农村去,也可盘活农村闲置的宅基地。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全盘皆活,因此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激活农村发展潜能的关键。
郑新立: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务院在全国14个县启动了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的效益。人民日报前几年刊登了一篇通讯,介绍了安徽金寨县农村宅基地改革的经验,标题是《“沉睡”的资源这样被唤醒》。安徽金寨试点经验是,农民退出宅基地后可获得几十万元的补偿,用于进城购房。
福建晋江市宅基地改革的试点情况更好。福建人将退出的宅基地作为资本,和城市、社会资本合资共同开发利用宅基地。晋江当地的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宅基地退出后用以修建工厂、经营商店,农村就活了,农民很快也富起来了。人民日报对该试点也写了一篇报道,题目就叫《“沉睡”的资本这样被激活》。
我认为,14个宅基地试点县的经验已经总结出来了,应当尽快地在全国推广。如此“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增长动能就具备了,也可大幅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差距,完成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2019年5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了三个“允许入市”:第一,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二,允许就地入市或异地调整入市;第三,允许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对房企融资进行限制,是为了城市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城乡房地产市场是两个市场,相互间是隔离的。按照改革的方向,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房地产市场是难以回避的。
目前我国宅基地规模是17万平方公里,合计2.5亿亩。按社科院研究所党国英的研究结果,一亩地可盖3栋连排别墅,一栋别墅住3人,一亩地可住9人。那么,6000万亩宅基地就能够容纳5.4亿人居住。如果6000万亩还不能满足,2.5亿亩宅基地减去6000万亩还有1.9亿亩,相当于农村宅基地还有1.9亿亩的置换空间。
全世界只有中国采取城乡房地产市场分离的政策。城乡一体化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必然趋势。(上述信息来自搜狐网)
简单的评述: “十四五”时期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度依然较高,城镇化是中央的发展策略之一,激活宅基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是城镇化的有效手段。自然资源部期望2020年各地完成农村宅基地确权,但各地进展不一,因此,“十四五”时期农村测量、自然资源测量是测绘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