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准原点和高程系
(摘自北京地方志测绘篇)
北京市域内的规划与建设一般采用北京市地方高程系统,北京玉渊潭水准点为地方高程控制网的起点。
一、 北京原有水准点情况
北京旧城区原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由“京都市政公所”埋设水准标石并实测,标石为汉白玉制,有大、小两种规格,内、外城共计81点,历时已久,损伤已多。工务局在布设城区三角网后,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重新整理加添了31点,连同原来完整的实有110点,同时在主要街巷附近,选定较为坚固建筑物嵌入铁标钉作为水准点标志,内、外城共计112处,并精密测定其高程。
这些点分布较密,控制旧城墙范围以内,约62平方公里。
二、北京(北京医学院)水准原点的简介
北京水准原点,位于北京文津街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内, 1915 年召聘日本商人建造。原点建在一间由花岗石建造的 4 .5×4 . 5 米的房子里,房子朝南的墙壁上刻有“水准原点”四字。字旁边刻着“一九五二年九月表修”及“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测绘局”等字样。
在“水准原点”字下是个铁窗,打开窗便可看到原点的水晶尺.铁窗前下面的石阶上刻有两个石包,名为东、西参考点。水准原点的外貌见图4、图5 。
解放后,从1951~1956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和前水利部已完成四万公里精密水准,水准点15 , 000 多座。于1954年进行中国东部精密水准平差,暂先统一零点,以应急需。当时因联接坎门与青岛平均海水面,两地间水准路线距离为1681公里,而平均海水面相差只约80毫米,远在测量误差限度以内,当时认为青岛和坎门的平均海水面的高度一致,因而将这个关系也当作一个条件,进行了强制平差。这个起算数据称为“1954年黄海平均海水面”。这次连测了北京水准原点的东参考点。
1952年由总参测绘局镶上水晶尺,并在原点南边约20米埋设一座参考丙点。到1954年进行中国东部精密水准平差后,导测东参考点为48. 235 米;于1956年对中国东南部水准进行了整体平差,高程系统称为黄海平均海水面,东参考点的高程为48.321米,与国家所推算的高程相差-0. 30164米。在此以前,北京高程系统均自东参考点起算。
从1965年发觉东参考点有下沉现象起,中间经过“文化大革命”,到 1977 年对原点问题进行了研究,经过搜集原点、付点的结构资料和点附近的地质资料,十来年与原点、付点相关水准点观测资料综合研究分析的结果,可归纳为:
(一)原点下沉是无疑的。 1965 年以前的资料很少,而且反映原点下沉量也很小。
(二)1965 年以后原点平均以 0 . 86 毫米的年速度下沉。
三、北京玉渊潭水准原点
1979年又在玉渊潭新建了一处水准原点,并逐步建立水准原点基准网系统,经过测量和论证,于1983年正式启用。
玉渊潭水准原点与国家高程网多次联测,上世纪的换算参数为:
北京地方高程-0.426米=国家高程